6部门联合发文!未来3年算力基础设施要这样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人民银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23年10月8日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稳步提升算力综合供给能力,着力强化运力高效承载,不断完善存力灵活保障,持续增强算力赋能成效,全面推动算力绿色安全发展,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多元供给,优化布局。坚持多元发展路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性,构建通用、智能和超级算力协同发展的供给体系,持续优化算力资源地域布局,加强集约化建设,强化算网存用协调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算力设施融合应用,引导算力运营智能化升级。

  需求牵引,强化赋能。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释放工业、金融等重点行业对算力应用的需求潜力,激发智能算力、边缘算力等全场景应用创新活力,推动算力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汇聚合力。坚持创新驱动,遵循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渐次导入的规律,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中的创新主体作用,形成技术产业发展合力。

  绿色低碳,安全可靠。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算力设施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碳效(CEPS)水平。统筹发展与安全,进一步强化网络、应用、产业链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构建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计算力方面,算力规模超过300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35%,东西部算力平衡协调发展。

  运载力方面,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间基本实现不高于理论时延1.5倍的直连网络传输,重点应用场所光传送网(OTN)覆盖率达到80%,骨干网、城域网全面支持IPv6,SRv6等创新技术使用占比达到40%。

  存储力方面,存储总量超过1800EB,先进存储容量占比达到30%以上,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100%。


  (一)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

  1. 优化算力设施建设布局。按照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节点面向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有序建设算力设施;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节点推进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同时,着力提升算力设施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加强数据中心上架率等指标监测,整体上架率低于50%的地区规划新建项目应加强论证。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布局海外算力设施,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

  2. 推动算力结构多元配置。结合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业务需求,重点在西部算力枢纽及人工智能发展基础较好地区集约化开展智算中心建设,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推动不同计算架构的智能算力与通用算力协同发展,满足均衡型、计算和存储密集型等各类业务算力需求。

  3. 促进边缘算力协同部署。加快边缘算力建设,支撑工业制造、金融交易、智能电网、云游戏等低时延业务应用,推动“云边端”算力泛在分布、协同发展。加强行业算力建设布局,满足工业互联网、教育、交通、医疗、金融、能源等行业应用需求,支撑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二)提升算力高效运载能力

  1. 优化算力高效运载质量。探索构建布局合理、泛在连接、灵活高效的算力互联网。增强异构算力与网络的融合能力,通过网络的应用感知和资源分配机制,及时响应各类应用需求,实现计算、存储的高效利用。针对智能计算、超级计算和边缘计算等场景,开展数据处理器(DPU)、无损网络等技术升级与试点应用,实现算力中心网络高性能传输。

  2. 强化算力接入网络能力。推动城域光传输设备向综合接入节点和用户侧部署,加快实现大带宽、低时延的全光接入网络广泛覆盖,城区重要算力基础设施间时延不高于1ms。提升边缘节点灵活高效入算能力,满足企业快速、就近、灵活、高效联接算力需求。

  3. 提升枢纽网络传输效率。推动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直连网络骨干节点,逐步建成集群间一跳直达链路,国家枢纽节点内重要算力基础设施间时延不高于5ms。推动超低损光纤部署,优化光缆路由。加快400G/800G高速光传输网络研发部署和全光交叉、SRv6、网络切片、灵活以太网、光业务单元等技术应用,实现网络传输智能高效、灵活敏捷、按需随选。


  1. 提升资源利用和算力碳效水平。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强绿色设计,加快高能效、低碳排的算网存设备部署,推动软硬件协同联动节能。支持液冷、储能等新技术应用,探索利用海洋、山洞等地理条件建设自然冷源数据中心,优化算力设施电能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效率、碳利用效率,提升算力碳效水平。

  2. 引导市场应用绿色低碳算力。积极引入绿色能源,鼓励算力中心采用源网荷储等技术,支持与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开发、就近消纳,逐步提升算力设施绿电使用率。加快探索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算力应用体系,推动业务模式、计费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六)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1. 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通信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强化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加强对网络流量、行为日志、数据流转、共享接口等安全监测分析,推动威胁处置向风险预警和事前预防转变,建立威胁闭环处置和协同联动机制,提升威胁处置科学性、精准性和时效性。

  2. 强化数据安全保护能力。加强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根据监管要求对重要和核心数据实行精准严格管理。制定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要求和操作规程,配套建设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安全风险的分析、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

  3. 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加强产业链协同联动,逐步形成自主可控解决方案,鼓励算力基础设施采用安全可信的基础软硬件进行建设,保障供应链安全。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提升软硬件协同和安全保障能力。依托一体化算力应用安全保障体系,形成“云网边端”安全态势感知和网络协同防护能力。推动智能化分析和决策在未知安全风险自主捕捉和防御环节的应用,持续提升算力安全保障能力。

  (一)加强统筹联动

  加强部门协同,分工做好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合力推进算力设施发展。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过渡机制和算力应用综合税收考核机制,因地制宜推动算力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成立算力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开展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研究,为算力发展重大决策提供咨询。

  (二)加大金融支持

  发挥国家级政府投资基金和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引导作用,鼓励地方探索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和“补贷保”联动试点,加大对算力重点项目的支持。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支持社会资本向算力产业流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算力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三)深化交流协作

  充分发挥产业联盟、标准组织的组织引导作用,促进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国内算力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鼓励国内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在算力技术与标准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强化平台支撑

  完善中国算力平台建设和数据采集机制,推动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加入网络协同系统,持续加强典型案例的质量评价和跟踪工作。探索算网存资源的协同对接,加强优秀示范、典型案例推广,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协作、资源共享。